德州宁津“制鼓第一村”的“传世宝”:手工牛皮大鼓

2017-12-12 10:31:33来源: 德州新闻网 作者:

  

  在距离德州市区30余公里的宁津县大曹镇,刘槐村很早便被誉为“制鼓第一村”,这里的村民曾代代以制鼓为生,传统手工制鼓技艺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。据说,刘槐村的鼓,音质浑厚响彻,鼓面几十年不破,但这手工制鼓的技艺从何而来,什么时候出现,却从未有确切的史料记载,村里的老手艺人只知道父辈皆以此为营生,制鼓是再平常不过的事,只是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遗憾。

  

  宁津县大曹镇刘槐村被誉为“制鼓第一村”,传统手工制鼓技艺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

  据村支书介绍,300多年前村里共有8个做鼓的堂口,如今已剩不到3个,村民柳玉峰所经营的春和堂是至今仍然坚持做的唯一一家(其余两个只做配件)。多年前,河北赛鼓大会举办时意外遇上大雨,参会的鼓受了潮个个“哑了嗓子”,只有一家的鼓仍旧响彻云霄,那便是柳玉峰的鼓,经此事,春和堂在业界的口碑也叫的更加响亮。

  

  使用椿木做鼓腔

  

  柳东庭做鼓腔的手艺早已远远超过自己的父亲柳玉峰

  柳玉峰今年68岁,自19岁成年开始学习制鼓,每天跟着父亲去生产小队做鼓腔,直到1982年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家里才开始独立做鼓。柳玉峰说那会儿也分不清喜欢还是不喜欢,就是为了找个营生糊口,后来大儿子不肯读书便又传给了他,好让他谋个生计。

  

  在炉子上将涂在鼓腔上的胶烘干

  

  300多年前村里共有8个做鼓的堂口,如今已剩村民柳玉峰所经营的春和堂在坚持做鼓(另外两个只做配件)

  村里人都知道做鼓是个力气活,所以做鼓的多为男人,女人多是帮着踩鼓、钉钉子。因自小耳濡目染,柳玉峰从未觉得手上作难,只是承认这活儿脏累,单是一只普通大小的鼓他一个人便要忙活四天,传腔、制皮、钉钉这三个环节至关重要,其中制皮和传腔最耗费时间。其实,如今生意并不景气,每年只有冬天临近过节时要鼓的人才多些,如此耗费心力,一只鼓也仅赚不足百元。但即使这样,柳玉峰的鼓始终坚持使用椿树做腔,本地牛的脊梁背做皮,他说这样做出的鼓声音才好,且可40年不腐不破。“我做鼓没什么秘诀,只是时间久了也就心里有数了。”柳玉峰说若非要说什么秘诀,那么蒙皮的力道肯定就是决定鼓音的关键了,这要看制鼓人的细致和手上功夫,得做到“心里有数,手上有劲”。但新奇的是,柳玉峰做鼓50个年头,作为村里资历最深的老人,虽然可轻易判断出鼓音的优劣,却始终未学会打鼓。“不管是做鼓还是打鼓,都少不了天分吧!”柳玉峰说他羡慕别人能敲出铿锵的鼓点,但更珍惜自己手上的能耐。不过如今年事已高,柳玉峰也不清楚自己还能做几年,万幸让他骄傲的是,如今46岁的儿子做鼓腔的手艺早已远远超过自己。

  去年,柳玉峰的孙子考上了大学去城里读书,这让他喜不自胜,“年轻人应该去城里的,不该陪我们窝在村子里做这些又脏又累的活儿。”但这几代人传下来的手艺又该何去何从呢?想到这柳玉峰就像丢了传家宝似的心痛,“不管怎么说,不能委屈了孩子不是?”他说,只能是可惜了这手艺。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刘畅 摄影 王泽红 通讯员 李膨宏 王振

责任编辑:王乐双